三国志异 读后总结

摘抄

虽然击败颜良文丑,但曹操其实是撤军的,撤到了官渡。

袁家真正的完蛋,还在于袁绍的死,在于袁家的继承权争议。

当初袁绍和曹操论天下时,袁绍强调要得地利,占领河北,无往而不利。太祖爷则说他要“任天下之智力”。曹操一开始就明白,人比地方重要。袁绍就吃亏在地方太大,属下太杂,而曹操就成功在任天下之智,重点在人。

赵云无论史实还是演义,都是高大雄伟、浓眉大眼、大脸双下巴,燕赵悲歌慷慨的河北汉子,并非小白脸。拿武侠小说打个比方:他的容貌更接近萧峰,而不是段誉。

按照史书上赵云活动的时间计算,长坂前后,他也有将近四十岁了,是一条威武的河北大叔,绝非许多人想象中的白袍小将就是了。

战国时,全民皆兵,所动的兵力数字,基本等于可征发的壮丁,包括大批非战斗人员,所以显得多,动不动就几十万。三国时期,至少还有部分是兵农分离,所以史书上,兵力显少。

如果将中国画为一个井字形,分为九格,四个角分别是右上角河北、左上角关中、左下角巴蜀和右下角江东,四条边分别是左边汉中、右边山东、上边山西、下边两湖,中间则是河南,是天下中央。

历代强大势力,大多割据四个角,比如秦起于左上角关中,西汉起于左下角巴蜀,东汉起自右上角河北,三国时吴蜀分别占了左下角巴蜀和右下角江东。唐朝起初是山西起兵后,立夺关中,明朝起自右下角的江淮。

四个角比如关中河北、川中江东都是割据地,所以长安北京、四川南京这类古都,都在这里;四条边比如汉中山东、山西两湖,大多是战略要地,所以没有名都,却多名战场。河南是天下之中,所以东汉北宋都定都于此。

夏侯惇是可以随意出入曹操卧室的。

彼虽亲重,外籓也。褚备内臣,众谈足矣,入室何私乎?

兄弟跟兄弟,那也是不同的。

到最后,三国真正靠得住的情谊,不是血缘兄弟,而是意气相投。

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乱,于终始之分不足。

他们谁都想不到,自己会在困顿大半生后,在未来十三年,创立三分天下的奇迹,他们这时还窝在一个县城,两个万人敌,一个枭雄姿。

一心算计的诸侯们最后身死国灭,两个最初都没什么野心的热血青年最后开疆裂土。

夏侯渊的死类似于关羽之死比之荆州归吴,官渡之战之比曹兴袁衰,赤壁之战奠定三分格局,是一方大事。三国历史上,类似的“一个将领的死亡代表着一方区域归属”的,差不多就关羽和夏侯渊两个人。

曹操时期,诸将是分等级的。曹操本家的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这算是几个方面将领,是司令。下面又有五子良将,即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又有李典、朱灵、吕虔、李通等诸将。

姜维是个不在乎日常生活欲求的,彻底的理想主义者。

这是曹魏大乱的时候,但蒋琬和费祎都没太把握住机会。姜维秉政时,面对的是已经稳固了、大致掌握了政权、可以擅自废立的司马氏了。

姜维,一个五十二岁的陇西降将,和蜀汉内部关系也算不上太融洽。他有才华,私德也没什么可挑剔的,落在他手里的,则是一个连诸葛亮都无法逆转的大局面,以及朝内不断的斗争。曹魏那边也在诱惑他投降。

这么个局面,到最后,蜀汉终于也没亡在姜维手里--魏国三路大军压境,两路专门来对付他。姜维身在沓中,被邓艾围裹阻拦,到底还是虚晃一枪,杀过了阴平桥、晃过诸葛绪、回到剑阁、守住了钟会。那时,他一个人,一支军队,几乎把魏国的西征计划摧毁了大半,逼得邓艾行险侥幸,偷渡阴平。

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最后众所周知:计策未成,但一日之内,姜维拖死了钟会、邓艾和他自己,好歹也算是,熬到了蜀汉的最后一刻,然后以身殉之。

仅论执着与刚烈,姜维实在还胜过诸葛亮。

他没有诸葛亮那么大气,但不失为一个死士:无欲无求,只是朝着自己的目标冲刺。

后世眼中,前三国所以比后三国传奇,不在于后三国人才凋零:实际上,后三国极多问文武全文武全才的人物,但大多都太聪明。

姜维之杰出,未必在才情--虽然钟会也承认他了不起--只是他的行为做派,有前三国时,那些屈而不挠、执着至极、燃烧至死的性格光彩。

姜维死,汉亡。

曹大司马之勇,贲、育弗加也。张辽其次焉。

如果是猛将的名声,关羽张飞曹仁张辽吕布们各有所长。

如果论表现,关羽(万军斩将)、张辽(合肥奔袭)俩人独出众。

这段确实尽显曹操关羽,二位当世英雄的大气派,史书原文如此,千秋耿耿。关羽来去雍容,有春秋战国时国士之风;曹操在此时也尽显大度。君臣各尽礼节,各自成全一段佳话。

但还原历史,当你发现正史之中,其实只有关羽,真的曾万军披靡、斩过对方大将后,就明白他独一无二的分量了。

"单刀"二字,是形容主帅们没带多余兵器。是风度礼节,而非逞一时武勇。

鲁肃“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是个体格到内心都很凶猛的男子汉。

汉末华夏,天下十三州。能威震华夏者,只有一人。能以一方偏师令中原震荡者,只有一人。能以一身牵系三国这一页的,只有一人。

熊虎之将、万人敌、好学、能背诵《左传》、有英雄气、讲义气、国士之风、蜀汉唯一的名将。

围困了曹仁、干掉了于禁、对抗着徐晃,逼着曹操谋划迁都,而在他背后,还有整个东吴在捅他刀子。对付他的,除了孙权,还有吕蒙和陆逊这两位大都督级的人物。

所谓蜀汉“名将唯羽”,或者可以换种说法:当时,他是刘备之外,蜀汉的另一镇诸侯--至少曹操和吕蒙,都是这么看待他的。他是万人敌的猛将,威震华夏的刚直汉子,喜好《春秋》的国士,以及“义”这个字。在那个时代,“义”是一种游侠风范,是太史公《刺客列传》《游侠列传》里那些刚正侠义的汉子们。在关羽之前,从未有一个武将,能在同一个时代,将个人勇武和侠义刚直,结合得如此完美,而且终于缔造了他的辉煌(威震华夏)和倒下(刚直自负)。

在水淹七军前,于禁是曹操手下,非本家的第一将军,所谓外姓第一将。

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

张辽的做派,那就是“一与一,勇者得前”。

貂蝉。正史里无此人,凤仪亭一节也是虚构,又是后世戏曲小说新加的,罗贯中也只是拿来借用。

正史的吕布,是有勇无谋、反复无常、唯利是图、短视浅见的乱世不安定因素军阀。

夏侯渊死于定军山刘备指挥的黄忠所部,于禁被关羽擒住,张郃死于诸葛亮之手。

而诸葛亮在蜀汉开国时,直接就是丞相。他的才具,到哪里都遮不住。

怎么这山东青年说的那些话,听着也没什么,可是十二年来,一步步都实现了呢?

三国两位最大的人物,曹操与诸葛亮,都是法家。

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

刘备死前,诸葛亮是没有开府权的,也可以说,没有自己的一套班子。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政权的存续比血脉的存续更重要。

某种程度上,几乎可以说:诸葛亮是刘备真正的儿子--只是没有血缘关系而已。

刘备对得起他,他也对得起刘备了。

曹操手下谋士刘晔,那是地道的皇叔,比刘备后台硬多了。

张良韩信都说过,肯跟刘邦的,许多都是好利益之人。被骂骂,无所谓;给实在的利益就行。虽然项羽手下许多是君子,刘邦手下许多是好利之人,但世上,永远是好利益的人比君子多。

幸亏周瑜鲁肃死得早,不然未必不是陆逊和张昭的下场。

《三国志》列次叙传,《魏书 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将他、他侄子荀攸和刚才提到的贾诩,合传列为曹操首席三大谋士。

东汉的士族,多出汝南和颖川两地。汝南是袁绍家为尊,所谓四世三公,代代都是要进中央的;荀氏则是颖川帮的大家。荀彧和沮授,几乎同时提出迎立汉献帝的主旨,在迎了汉献帝后,荀彧成了尚书令,即天子的秘书。

可以说,荀彧等于是汉献帝与曹操之间的一道桥梁。

某种程度上,荀彧已经不是曹操的谋士,而是曹操的合伙人。

以仁义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将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及操谋九锡,则文若死之,故吾尝以文若为圣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张子房而道似伯夷也。

《三国志》里,荀彧是魏的谋臣。《后汉书》里,范晔却是将荀彧当汉臣对待。他是魏国第一谋臣还是汉朝最后的谋臣,历代史家争论不休。

三国三大势力,各有著名谋臣。曹魏列传,则荀彧居中为相,香喷喷好脸蛋好人缘,侄子荀攸为谋主,后来则是贾诩。程昱、郭嘉、刘晔等负责谋断。

季汉那边,则诸葛亮为相。陈寿认为:庞统接近于荀彧,法正接近于程昱、郭嘉,差不多的意思。

谈论谋士,则诸葛亮、荀彧、张昭三位怕得单独划开。因为这几位运筹帷幄、军政纵横、日理万机统筹人事,已经不单是出谋划策了。虽然曹操说,荀彧是他的张良,但荀彧的实际权力作用,已近于萧何。

若法孝直在,则能止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就像诸葛亮归隐南阳前,在山东的少年时期,多半见识过曹操屠城。

他非常现实,和贾诩一样现实,深明人心的脆弱所在;他不相信虚名,鄙视普通人,就像一切愤世嫉俗的天才;他有郭嘉级的恐怖判断力和口才,所以刘备无法拒绝他的提案。

也许这就是刘备一直喜爱的、也希望自己成为、却始终无法成为的,另一个自己。

荀彧比他侄子还小六岁,但太有名,于是许多人把荀攸的事儿归到他叔叔头上了。

自己辅佐过的主子纷纷完蛋,但独善其身,最后位居三公,活到七十七岁,完美。

且攸、诩为人,其犹夜光之与蒸烛乎。

郭嘉跟荀攸与贾诩两位比,更偏向判断型。

而且,郭嘉很懂曹操的心,这是他独一无二的所在--一如法正也很懂刘备的心似的。

曹操麾下的谋士,荀彧、荀攸、贾诩之后,就是他了。序传排名,还在郭嘉之前。

诸葛亮负责光明正大,庞统负责雅好人流,法正辅佐谲计诈谋。

荀彧负责清秀通雅,贾诩负责离间挑拨,郭嘉负责铁口直断。

总结

刘备 折而不挠,终不为下

20190623-sanguozhiyi-0.jpg

刘备的形象与演义的差别应该还是很大的。乱世之中,一个只会哭的老好人可聚集不起那么多人才。特别是像关羽这种武圣,诸葛亮这种智圣,跟随刘备一生,鞠躬尽瘁,只靠哭肯定是搞不定的。周瑜称刘备有“枭雄之姿”,曹操称刘备“天下英雄,使君与操”,可见一斑。

先主最好的兄弟跟自己没有血缘关系,而他真正的接班人孔明跟自己也没有血缘关系。乱世之中,相比杀得人头滚滚的亲缘关系,志同道合反而更加坚固。

陈寿对刘备的评价已经很到位了。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志向高远,知人善任,有刘邦的风格,当之无愧的英雄。“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直到47岁,奋斗了大半辈子,眼看着大乱的天下势力逐渐明晰,自己却只能窝在一个小县城里。然后三顾茅庐,去拜访比自己小二十岁的卧龙。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十三年后称帝,三分天下。之后关羽被东吴捅刀子,“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乱,于终始之分不足。”。刘备就是这么个人,不是一个理性的政治家,但也正因为其“刘郎才气”,才能团结得了这么多英雄人物在他的周围。

"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国家权力交接完成的非常顺利。他对得起诸葛亮,诸葛亮也对得起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机权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虽然刘备的能力不如曹操,但是“折而不挠,终不为下”,一辈子都在前进的路上。这才是真正的“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人说越老越羡慕刘备,正是因为人到老年,理想逝去,韶华不再,是否仍能像皇叔一般,看到大腿上长肥肉了就痛哭流涕?

关羽 威震华夏

整个三国,唯一一个做到威震华夏的将领。

  • 勇武
    单人武力排名三国NO.1 。整个三国正史记载唯一一个单骑斩将的记录,比勇猛也就是后来张辽合肥800勇士突击孙十万。
  • 统御
    "蜀小国也,名将唯羽"。襄樊之战,“围困了曹仁、干掉了于禁、对抗着徐晃,逼着曹操谋划迁都,而在他背后,还有整个东吴在捅他刀子。对付他的,除了孙权,还有吕蒙和陆逊这两位大都督级的人物”。
  • 忠义
    其身上的忠义精神,国士之风,武圣二字毫无问题。与曹老板好聚好散,在乱世之中显得尤为可贵。

诸葛亮 一诺竭终悃

20190623-sanguozhiyi-1.jpg

二十七出山,五十四去世。遇到孔明前,刘备只有一群终于自己的队伍,但是却一直没有根据地;而自从孔明出山,联孙抗曹,进军巴蜀,地跨荆益,以图天下。孔明的隆中对并不牛叉,实际上同时期魏吴都有谋士提出过类似的策划;牛叉的是孔明提出之后,一步步的推动其实现;提出了实现不了是吹牛逼,而能实现就是真牛逼了。如果后来皇叔没把家底败光,而是严格按照之前既定的战略规划推进,天下所属尚未可知。

托孤之后,天下十三州蜀只有一州;家底夷陵一战败光。“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所描述的战略前提已经一点都不剩了。此时孔明“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南抚夷越,鞠躬尽瘁,六出祁山,把强大得多的魏国按在地上摩擦。

历代推崇孔明,想来也多并不是因为他的才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华民族从不缺人才。孔明的可贵更在于其高贵的人格品质,看来看去,根本找不到什么人格上的污点。

“葛公在时,不觉其异;葛公殁后,不见其比”。就像看山,在近处并不觉得山有多高;等离山远了,才能看出这座山到底有多么雄伟。

诸葛大名垂宇宙,万古云霄一羽毛!然而,更令人感叹的是,谁识躬耕者,年年梁甫吟?


License: CC BY-SA 4.0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