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 总结

摘抄

战争的性质

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

暴力是一种手段,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才是目的。为了保证有把握地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使对方丧失抵抗能力。

战争是一种暴力行为,而暴力的使用是没有限度的。

由此可见,在军事艺术中,数学上所谓的绝对值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基础,在这里只有各种可能性、概然性、幸运和不幸的活动,它们象织物的经纬线一样交织在战争中,使战争在人类各种活动中最近似赌博。

既然有了偶然性,那就必须通过勇气与自信心来利用它。

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

政治意图是目的,战争是手段,没有目的的手段永远是不可想象的。

由此可见:第一、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把战争看作是独立的东西,而应该把它看作是政治的工具,只有从这种观点出发,才有可能不致和全部战史发生矛盾,才有可能对它有深刻的理解;第二、正是这种观点告诉我们,由于战争的动机和产生战争的条件不同,战争必然是各不相同的。

在现实中,除了无力继续抵抗以外,还有两种情况可以促使媾和。一是获胜的可能不大,二是获胜的代价过高。

当军事力量的消耗过大,超过了政治目的实现后的价值,人们就必然会考虑是否放弃政治目的而媾和,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在人类交往的每一个领域中,无不迸发着超越一切利益关系的个人特点的火花。

在战争追求的目标中,消灭敌方军队永远是最高目标。

一个民族的活动种类越单调,军事活动在这个民族中越可能占重要地位,出现军事天才的机会就越多。然而,这只能使军事天才出现得很广泛,但不能使出现的天才很高,因为军事天才的高低还取决于一个民族智力发展的总的水平。

战争是充满危险的领域,因此勇气是军人应该具备的首要品质。

军人首先要具有敏锐的智力,以便通过准确而迅速的判断来辨明真相,采取正确的行动。

要想不断地排除意外事件的干扰,必须具备两种特性:一是在茫茫的黑暗中依然能发出内在的微光以照亮真理的智力;二是敢于追随这种微光继续前进的勇气。在法语中前者被形象地称为眼力,后者被叫作果断。

我们认为果断的作用,是在条件不充分的情况下,能够尽快消除疑虑的苦恼和迟疑的危险的一种有效方式。

果断的产生应归功于智力的特殊活动。具有这样智力活动的人,与其说是才华横溢的人,不如说是意志坚强的人。

指挥官的精神力量必须随着职位的提高,手下人数的增多而增大。

我们必须承认,在进行激烈的战斗时,人们内心充满的一切高尚感情中,再没有什么比荣誉心更强烈和更稳定的了。

但是,就这种感情的来源来说,它确实可以算是人的最高尚的感情之一,它在战争中使人的躯体获得灵魂意义上的真正的生命力。

这种人要在情绪激动时保持镇静是十分困难的,他们经常会失去理智,对指挥作战来说,这种性格是十分不利的。但是,假如认为这种好激动的性格绝不会是刚强的表现,那也是不符合事实。这种类型的人通常都是比较高尚的人,同样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他们身上并不缺少这类感情,只是这种感情没有来得及发挥作用罢了,因此他们多数人在事后感到后悔莫及。假如他们经过锻炼、自省和体验,学会自控的方法,能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及时意识到内心仍然应该保持镇静,那么他们也许会成为非常刚强的人。

刚强的人不是指仅仅能够激动的人,而是指即使在最激动的时刻也能保持镇静的人。所以这种人尽管内心很激动,但他们的见解和信念却象在暴风雨中颠簸的船上的罗盘指针,仍能准确地指出方向。

在战争中,常常只能推测和猜想行动所必须依据的情况,因此意见的分歧在这里比在任何其他地方都要大,而且会不断涌现出同个人信念相抵触的见解。

这个原则就是在一切犹豫的情况下都要坚持自己最初的看法,并且决不放弃,除非有一个明确的信念迫使我们放弃它。

要使整场战争或战局中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实现伟大的目标,就必须对战争与国家的利益关系有深刻的了解,在这里军事和政治合二为一,军事统帅同时也成为政治家。

究竟具有哪种智力的人才最适于称作军事天才呢?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这种人与其说是有创新精神的人,不如说是有钻研精神的人,他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热情洋溢,又沉着冷静,动与静完美地统一于一身,战争中我们愿意把子弟的生命和祖国的荣誉与安全托付给这样的人。

任何一位军事统帅或任何一支军队用描绘危险、困难和劳累的办法是消除不了失败所带给他们的耻辱的;然而在胜利时刻,这些危险、困难和劳累却能为他们增加无限的光彩。

战争中收集的情报,大多部分是互相矛盾的,还有许多是假的,绝大部分是相当不确定的。

将帅的坚强意志,犹如城市主要街道汇集点上的方尖碑一样,在军事领域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

战争理论

无论什么理论首先必须澄清杂乱的、含混不清的各种概念。只有对名称和概念有了共同的认识,才有可能清楚而顺利地研究问题,才有可能同读者站在同一个出发点上。

勇气是一种人类高尚的本能。

职位越低,自我牺牲的勇气就更为需要,而在智力和判断方面遇到的困难就小得多,接触的事物就比较有限,追求的目的和使用的手段就比较少,知道的情况也比较确切,其中大部分甚至是亲眼看到的。但是,职位越高,困难就越大,到最高统帅的地位,困难就达到了顶点,以致几乎一切都必须依靠天才的智慧来解决。

理论应该培养未来的指挥官的智力,或者更正确地说,应该指导他们自修,而不应该陪着他们上战场,这正象一位高明的教师应该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智力,而不是一辈子拉着他走一样。

实践证明,了解所有细节对统帅来说不仅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因为人的智力来源于他所接受的知识与思想。有些大问题的知识与思想可以成就人才,但是有些细微与枝节问题的知识与思想,假如不视为与己无关的东西而接受的话,就只能使人局限自己的才能。

指挥官必须将知识与思想完全融为一体,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能力。

与其说战争像某种技术,还不如说更像某种贸易,贸易也属于人类利害关系的冲突。然而,政治是最接近战争的,我们可以把政治看作是一种更大规模的贸易。

战略概论

与战术比较,在战略上下定重要的决心,必须具备更加坚强的意志力……在战略上一切都必须靠情报和推测,相对而言信心也就比较小。

在战争中,不能将某一次的胜利排斥在全局结果之内,就好比商人不能将某次交易所得的利润存放起来不用一样,商人是必须将全部财富投入交易的。

历史才能真正地证明精神要素的价值与作用,统帅正是从历史中吸取精神养料的。

能够最明显地表现军队的民族精神--热情、狂热、信念与信仰--是在山地战中。因为这时,从上到下任何一个士兵必须独立活动。也就是说,民众武装最适合的战场就是山地。

个人勇敢所特有的随心所欲、不受控制地展示力量的倾向,是军人的勇敢所必须摆脱的,因为军人的勇敢必须服从更高的要求,即服从命令、遵守纪律、规则和方法等。

深刻了解战争事业的精神实质,激发、锻炼和汲取在战争活动中的力量,将自己的全部智力都运用于战争事业中,然后通过训练使自己准确而敏捷地做出行动,竭尽全力,将自己从一个普通人转变为一个称职的军人。

对于一支军队来说,在极其猛烈的炮火下如果它仍然能够保持正常的秩序,不被想象中的危险所吓倒,而当面对真正的危险时也能毫不畏惧;在胜利时感到自豪,在失败的逆境中仍能自觉地服从命令,对指挥官一如既往地尊重和信赖;在困难和苦累中,如果它仍能把这种困境看作是获胜的手段,不但不气馁还像运动员一样继续锻炼自己;如果它只抱有保持军人荣誉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简短信念,并能将上述所有的义务和美德牢记于心,那么,毫无疑问,这就是一支富有武德的军队。

对于统帅指挥不到的部分,就必须而且只能依靠武德。

第一条渠道是军队经历过许多次战争并取得很多胜利,另一条渠道是军队经受过很多超乎寻常的劳累与困苦,因为只有经过磨练的军人才会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一个统帅必须习惯于向自己的士兵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一旦士兵克服了劳累与困苦,他就会感到无比自豪。

对军人而言,从普通士兵到统帅,胆量都是最难能可贵的品德,它就好像是真正的钢一样,使武器发出锋利的光芒。

每当胆量大的人遇到胆小怯懦的人,就一定有可能获胜,原因是怯懦往往使人丧失镇静。

智力和认识力越是受到胆量的鼓舞,能够发挥的作用就越大,也就越能开阔眼界,从而使结论更加正确。

只有把一个人的胆量和能力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杰出的统帅;也就是说,胆量这种感情力量是成为杰出的统帅的必备条件。

为了获取相对的优势,也就是把优秀的兵力巧妙地集中在决定性地点上,首先应该准确地选择决定性地点,在一开始就使自己的军队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其次还必须具备为了主要利益而能够牺牲次要利益的精神。

现实情况不允许指挥官玩弄虚假把戏,他只能采取直接而果断的行动。

因此除了尽力去扩充兵力之外,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战略准则是有效地集中有限的兵力。除非有特殊任务必须把兵力调开以外,任何部队都不应该与主力军脱离。我们必须严格遵守这一准则,并把它作为一种战争的行动指南。

战争是不同方向的两种力量的碰撞,由此得出:力量较强的一方不仅可以抵消对方,而且还可以迫使对方改变原有的方向。因此,在战争中绝对不能把力量一点点地分开运用,同时应该明确规定,用于一次次碰撞的全部力量是必须遵守的基本法则。

在战术上,投入的兵力可以逐次使用;而在战略上,投入的兵力却只能同时使用。

假如在战略上增加使用的兵力,损失不仅不会增大,往往还会有所减少,从而使得我们的决战将会有更多的保障。那么,自然可以得出:在战略上投入战争的兵力越多越好,因此必须将全部兵力投入到战斗中。

在战略上就像在战术上一样,应该尽可能投入少量的兵力来获得初期阶段的成果,以便把生力军留在最后发挥作用。

局部战斗的结局其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在整个战斗的最后结局中才能看到所有局部战斗的价值。

在主力决战中,必须将全部兵力都投入到战斗中。把部分军队组成的预备队,保留在主力战以后再使用那真是太荒唐了。

在有的时候指挥官必须具备高度准确而迅速的判断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查明真相;有时候应该把规律概括成明确的要点,指导人们的行动;有时还应该把习惯用法加以总结,作为行动的依据。

必须注意,让所有兵力都发挥作用,换句话是说,要随时注意不要浪费一兵一卒,这就是通过总结而得出的真理。谁在不需要的地方安排过多的兵力,谁在敌人攻击时不能将所有军队力量投入战斗,也就是让一部分军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那么谁就是不善于合理地运用兵力。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有而不用,比用而不当更为糟糕。如果马上需要战斗,首先就应该让所有军队都行动起来,因为即使不是最好的迎战,也往往可以牵制或击败一部分敌人,而完全搁置不必需的兵力,在那时却往往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

但是,不管战争的性质多么残酷,它总是不能摆脱人的制约,人们一方面害怕危险,但同时又制造危险,战争中就是存在着这种矛盾,人们不会为此感到吃惊。

战斗

怎样才算把敌人制服了呢?答案只有一个,即消灭他的军队。

可以这样说,要求以复杂的计划战胜敌人,还不如采取简单的计划,以至于始终走在敌人的前面。

在所有战争中,都必须把消灭敌方军队看作是最重要的事情,这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

一次战斗的失败往往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形成的。

一旦开始退却,大批疲惫不堪的士兵,或者跑散的士兵,就不得不被军队丢弃,而丢弃的这部分兵力,往往是那些冲得最远、坚持得最久,最勇敢的士兵。

凡是志向远大的人,也就是把挫败敌方作为目的的人,肯定会选择主力会战这一最恰当的手段。而这种手段,恰恰又是最好的手段。

总结

克劳塞维茨生于小贵族家庭,21岁进入柏林军校,成绩优异受到校长赏识。
26岁作为亲王副官跟拿破仑作战,战败被俘,释放之后参与改革普鲁士军事制度。
32岁(1812年,滑铁卢1815),普鲁士与拿破仑结成同盟,克劳塞维茨到俄罗斯参加反拿破仑战争。
38岁升任将军,担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开始《战争论》的编辑工作。
51岁染霍乱去世。

从这个经历里我们看到,克劳塞维茨作为西方的“兵圣”,其理论来源于同法国拿破仑的战争总结。另一方面我们看到,欧洲当时传染病是多么严重--即使克劳塞维茨本人这么高的地位,也无法逃脱被霍乱杀死。

这本书是作者作为校长编撰的军事教育书籍,目的是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军人后备力量。其最著名的论断就是“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但又有着自己的规律”。作为指挥官,必须具备勇气、果断、坚强、智慧等优秀的品质才能在战争中尽可能的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当年我党内部也组织学习过战争论。从毛泽东军事思想里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的思想,例如歼灭敌人有生力量、集中优势力量歼灭敌人等等。


License: CC BY-SA 4.0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