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实践

摘抄

企业和非营利机构掌握的,是为了提供特定的产品和服务,而调配社会资源的权力,政府所拥有的,则是整个社会公平的维护、正义的裁夺和干预的权力。

管理者最根本的问题,或者说管理的要害,就是管理者和每个知识工作者怎么看待和处理人和权力的关系。

人可以拥有的只是授权(authority),也就是人只是在某一阶段,某一事情上,因为所拥有的品德、知识和能力而被授权。

权力必须和责任捆绑在一起。而一个管理者是否负起了责任,要以绩效和成果做检验。

绩效和成果之所以重要,不但在经济或物质层面,而且在心理层面,都会对人们产生影响。

自由地发挥才智去创造出对别人有用的价值,从而履行这样的责任;并且在这样一个创造性工作的过程中,成长为更好和更有能力的人。

第一是成果和绩效,因为这是企业存在的目的;第二必须考虑在企业内部共同工作的人所形成的组织;第三则要考虑外在的社会,也就是社会影响和社会责任。

管理的本质

管理层的角色

现代工业体系必须将其生产力资源──人和物质──交托给现代企业。

管理层的职责

而企业之所以存在,是为了提供商品和服务。企业必须履行经济责任,以促进社会发展,并遵循社会的政治信念和伦理观念。

企业的本质,即决定企业性质的最重要原则,是经济绩效。

在制定任何决策、采取任何行动时,管理层必须把经济绩效放在首位。管理层只能以所创造的经济成果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权威。

如果管理层未能令交付于它的经济资源提高或至少保持其创造财富的能力,也是管理的失败。

管理层的第一个定义是:管理层是经济器官,是工业社会所独有的经济器官。

本书完全是根据这样一个主题写就的,即按“直觉”办事的管理者是干不了几天的。

最终检验管理的是企业的绩效。惟一能证明这一点的是成就而不是知识。

由于管理层的职责是建立在经济绩效的基础上的,管理层除了必须承担其经济职责外,没有任何职权。

管理绝非仅是被动反应和适应,而隐含了一种企图塑造经济环境的责任,在经济变动中主动规划、开创和突破难关的责任,以及不断铲除经济环境对企业活动限制的责任。

虽然人类永远也无法“主宰”环境,总是紧紧受到各种可能性的钳制,但管理层的特殊任务就是让企业的希望先成为可能,然后再设法具体实现。

因此企业管理也就是目标管理,这将是贯穿本书的基本原则。

在人类所有能够运用的资源中,只有人才能成长和发展。

管理“管理者”也就是运用资源来打造企业,使资源能充分发挥生产力。

管理企业

企业是什么

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适当的定义:创造顾客。

在企业家采取行动满足这些需求之后,顾客才真的存在,市场也才真的诞生,否则之前的需求都只是理论上的需求。顾客可能根本没有察觉到这样的需求,也可能在企业家采取行动──通过广告、推销或发明新东西,创造需求之前,需求根本不存在。每一次都是企业的行动创造了顾客。

顾客是企业的基石,是企业存活的命脉,只有顾客才能创造就业机会。社会将能创造财富的资源托付给企业,也是为了满足顾客需求。

由于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任何企业都有两个基本功能,而且也只有这两个基本功能:营销和创新。

企业的第二个功能是创新,也就是提供更好更多的商品及服务。对企业而言,只提供产品和服务还不够,必须提供更好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才行。企业不一定需要成长壮大,但是企业必须不断进步,变得更好。

包括销售、会计、质量控制或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所有部门都应该担负明确的创新责任,建立清楚的创新目标,对公司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有所贡献,并且努力不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精益求精。

事实上,企业从来都不是靠体力劳动者来达到提高生产力的目标,而是用其他方式取代体力劳动之后的结果。

规划、设计和安装资本设备仍然只能反映以“脑力”取代“体力”后所提升的一小部分生产力而已。

利润不是原因,利润是结果──是企业在营销、创新和生产力方面的绩效结果。同时,利润也是对企业经营绩效惟一可能的检验方式。

企业的首要任务是求生存。换句话说,企业经济学的指导原则不 是追求最大利润,而是避免亏损。企业必须设法赚取额外的资金,才 足以承担企业运营中不可避免的风险,而这种风险预备金惟一的来源 就是利润。

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应该是什么

我们的事业是什么,并非由生产者决定,而是由消费者来决定;不是靠公司名称、地位或规章来定义,而是由顾客购买商品或服务时获得满足的需求来定义。

今天还有哪些顾客需求无法从现有的产品和服务中获得充分满足?能否提出这个问题,并且正确回答问题,通常就是持续成长的公司和只能搭上经济繁荣或产业兴盛的潮流乘势而起的公司真正的差别所在。

考虑利润当然会限制企业跨入某个事业,事实上,这也是利润衡量指标的主要用途──防止管理层不断投入资金和心力到衰颓不振的事业,而不是设法强化不断茁壮成长的事业。

在管理完善的企业中,利润不是意外的收获,而是刻意追求的结果,因为企业都必须盈利。

企业的目标

企业原本就是人类的社会组织,企业的经营绩效也就是人表现出来的成绩。人的团体必须以共同的信念为基础,必须用共同的原则来象征大家的凝聚力。否则组织就会瘫痪而无法运作,无法要求成员努力投入,获得应有的绩效。如果这类考虑过于抽象,那么管理层的职责就是设法把它变得更具体。

每个企业最重要的共同目标是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凡是能促进社会进步与繁荣的也都能增强企业实力,带给企业繁荣与利润。

看清楚问题所在,找到有意义的衡量方式,将是对管理者的最大挑战。这个领域的目标应该包括劳资关系的目标。

每个笨蛋都懂得遵守预算,但是我这辈子见过的企业管理者中,只有极少数能拟出值得遵守的预算。

生产的原则

生产并非把工具应用在材料上,而是将逻辑应用在工作上。

在“新式”大规模生产和流程生产的系统中,根本不可能由中央一手控制企业所有的功能,因为所有的部门在每个生产阶段中都必须密切合作,因此必须由各部门代表组成小组,同时处理有关设计、生产、营销和组织的问题。小组成员必须一方面了解自己部门的工作,并且随时都明白部门工作对于整个企业的影响。

流失这类人才不但意味着庞大的投资付诸东流,而且通常只有通过公司内部培训,经过多年的努力,才能造就这样的人才。

管理管理者

福特的故事

管理者是企业最基本的资源,也是最稀有的资源。

员工的态度反映了管理层的态度,也直接反映出管理层的能力和结构。

管理者的工作是如此复杂,即使在小公司中,都不可能由一个人在众多助手的辅佐之下完成。而必须建立起有组织的整合性团队,团队中的每一分子都履行自己的管理职责。

只有一件事能决定管理层的功能和责任:企业需要的目标。

管理最初确实源自于小公司老板在公司不断成长的情况下,将自己无法负荷的工作授权给助手来完成。但是当事业成长到一定规模,也就是发生量变之后,管理就必须产生质变。小生意一旦发展为企业,就不能单从企业所有者授权的角度来定义管理的功能,而是因为企业客观的需求而产生管理的功能。否定或贬低管理的功能就是毁灭整个企业。

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

管理者必须了解根据企业目标,他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绩效,而他的上司也必须知道应该要求和期望他有什么贡献,并据此评判他的绩效。

但是这种努力提高专业水准的做法也会带来危险,可能导致员工的愿景和努力偏离了企业整体目标,而把职能性工作本身当成目的。

新科技要求专业人才之间更密切地合作,并且,它将要求那些甚至在最低管理层次的职能性的管理者将企业看做一个整体,懂得企业对他们的要求是什么。

要有良好的沟通,前提是先建立良好的共识和共同的语言,而这正是一般企业所缺乏的。

高效能的企业管理层必须将公司所有管理者的愿景和努力导入一致的方向,确定每位管理者了解公司要求达到的成果,而且他的上司也知道应该预期下属达到哪些目标。

从“大老板”到工厂领班或高级职员,每位管理者都需要有明确的目标,而且必须在目标中列出所管辖单位应该达到的绩效,说明他和他的单位应该有什么贡献,才能协助其他单位达成目标。目标中还应该包括管理者期望其他单位有什么贡献,以协助他们达到目标。也就是说,目标从一开始就应该强调团队合作和团队成果。

管理者的工作是为整体绩效负责──换句话说,当他在切割石材时,他其实是在“建造一座大教堂”。

每位管理者的目标都应该说明他对于公司所有经营目标的贡献。

理者应该负责让自己所管辖的单位对所属部门有所贡献,并且最后对整个企业有所贡献。

每位管理者必须自行发展和设定单位的目标。

正因为管理者的目标必须反映企业需要达到的目标,而不只是反映个别主管的需求,管理者必须以积极的态度,认同企业目标。他必须了解公司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对他有什么期望,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期望,企业用什么来衡量他的绩效,以及如何衡量。每个单位的各级管理者都必须来一次“思想交流”。

这件事太重要了,我认识的几位高效能的企业高层管理者还更进一步,要求下属每年要给上司写两封信。在信中,每位管理者首先说明他认为上司和自己的工作目标分别是什么,然后提出自己应该达到哪些工作绩效。接下来,他列出需要做哪些事情,才能达到目标,以及他认为在自己的单位中,有哪些主要的障碍,同时也列出上司和公司做的哪些事情对他会形成助力,哪些又会构成阻力。最后,他概要叙述明年要做哪些工作,以达到目标。如果上司接受信中的陈述,这封信就变成他进行管理工作的章程。

为了控制自己的绩效,管理者单单了解自己的目标还不够,还必须有能力针对目标,衡量自己的绩效和成果。所有公司都应该针对每个关键领域向管理者提供清楚统一的绩效评估方式。绩效评估方式不一定都是严谨精确的量化指标,但是却必须清楚、简单而合理,而且必须和目标相关,能够将员工的注意力和努力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同时还必须很好衡量,至少大家知道误差范围有多大。换句话说,绩效评估方式必须是不言而喻的,不需要复杂的说明或充满哲理的讨 论,就很容易了解。

每位管理者都应该具备评估自己绩效所需的信息,而且应该及早收到这类信息,因此才能及时修正做法,以达到预定目标。这类信息应该直接提供给管理者,而非他的上司;这类信息是自我控制的工具,而不是上级控制下属的工具。

千万不要误以为我在鼓吹降低绩效标准或主张不要控制。恰好相反,以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为手段,可以达到比目前大多数公司绩效标准还高的绩效。而每位管理者都应该为绩效成果承担百分之百的责任。

在限制范围内,每位管理者必须能自由决定该做的事,而且只有当管理者能获得有关部门作业的充分信息时,他才能为成果负起百分之百的责任。

最常见的误用方式是把报告和程序当做上级控制下属的工具,尤其是纯为提供信息给高级主管而交的每天例行报告更是如此。

企业应该只采用达到关键领域的绩效所必需的报告和程序。意图“控制”每件事情,就等于控制不了任何事情。而试图控制不相干的事情,总是会误导方向。

最后,报告和程序应该是填表者的工具,而不能用来衡量他们的绩效。

企业需要的管理原则是:能让个人充分发挥特长,凝聚共同的愿景和一致的努力方向,建立团队合作,调和个人目标和共同福祉的原则。

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是惟一能做到这点的管理原则,能让追求共同福祉成为每位管理者的目标,以更严格、更精确和更有效的内部控制取代外部控制。管理者的工作动机不再是因为别人命令他或说服他去做某件事情,而是因为管理者的任务本身必须达到这样的目标。他不再只是听命行事,而是自己决定必须这么做。换句话说,他以自由人的身份采取行动。

管理者必须管理

管理者的工作应该以能够达成公司目标的任务为基础,是实质工作,能对企业的成功产生明显而且可以清楚衡量的贡献。

管理者必须能够指着企业最终成果说:“这部分就是我的贡献。”

管理职责的幅度远比控制幅度宽广得多(雷思博士认为理论上,上限应该在100人左右)。

团队人数通常最多不超过五六个人,而且一般而言,三四个人的效果最佳。

高层管理工作是基本管理工作衍生出来的产物,目的是协助第一线管理者做好他们的工作。如果从企业的结构和组织上来看,第一线管理者才是所有权责的中心,只有第一线管理者无法亲自完成的工作才会向上交由高层管理者来完成。因此可以说,第一线管理者是组织的基因,所有高层的器官都是由基因预先设定,也从基因发展而成。

每位管理者都有一项任务──对上级单位的需求有所贡献,以达上级的目标。的确,这是他的首要任务,他也据此发展出自己的工作目标。

他还需要协助下属管理者充分发挥能力,以及为明日的管理任务做准备。这些责任都很繁重,但却不是其他人(下属)的工作责任,而是主管自己的工作责任。这些责任隐含在管理者自己的工作中,而不是在部属的工作中。

最后则是对于下属管理者应负的责任。他首先必须确定他们了解他的要求,帮助他们设定工作目标,并达成目标。因此他必须负责让下属获得必需的工具、人员和信息,提出建议和忠告,并在必要的时候,教导他们如何表现得更出色。

如果需要用一个词来定义这种上对下的关系,“协助”将是最接近的字眼。的确,许多成功的公司──其中最著名的是IBM公司──称管理者为下属的“助手”。出于目标管理上的必要性,每个部属都必须为自己的工作负责,他们的绩效和成果归他们自己所有,同时也承担达成目标的责任,但是上级主管的责任是尽一切力量,帮助下属达成目标。

组织的精神

这里长眠着一个人
他知道如何在其事业中
起用比自己更好的人

套句贝弗里奇爵士(Lord Beveridge)的话,组织的目的是“让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没有任何组织能完全依赖天才,天才总是非常罕见,而且不可预测。但是能不能让普通人展现超凡的绩效,激发每个人潜在的优点,并且运用这些优点,协助组织其他成员表现得更好,换句话说,能否取长补短,是组织的一大考验。

总而言之,良好组织精神真正的考验不在于“大家能否和睦相处”;强调的是绩效,而不是一致。

企业必须把焦点放在员工的长处上。

只有靠道德力量才有可能获得高于投入的产出。

每个人都是从错误中学习,越优秀的人才犯的错越多,因为他比较愿意尝试新事物。我绝对不会 把从未犯错的人升到高层领导岗位上,因为没有犯过大错的人必然是平庸之辈。更糟糕的是,没有犯过错的人将不会学到如何及早找出错误,并且改正错误。

公司对于长期效忠的员工负有强烈的道德责任。

当下属失败的原因显然出自管理上的失误时,就不应该将他解雇,但仍然应该把绩效不佳的人调离目前的工作岗位。这是管理者对企业应尽的责任,也是为了全体的士气和精神着想而必须做的事情,这样才对得起表现优异的员工。这也是主管应该为绩效不佳的部属尽到的责任。由于能力不足而无法胜任工作,其实受创最深的还是员工自己。当员工绩效显示出有调整工作的必要性时,无论个人情况如何,管理者都必须痛下决心,采取行动。

因此管理者需要系统化的评估方式,否则他就会浪费太多时间做决定,而且仍然依赖直觉而非知识来做决定。下属也必须要求主管制定这些决策时是出于理性,而不是单凭直觉行事,因为这些决策说明了上司对他们的期望以及重视的目标。

评估应该是主管的责任,也永远都应该把焦点放在改善绩效上。

强调“潜能”、“性格”和“承诺”的评估方式,都是在滥用评估。

一个人对别人所下的判断通常都不值得信赖,而变化最大的莫过于人的潜能了。

一个人不可能通过他所没有的能力来完成任何事情,一个人也不可能什么都不做,而能达到任何成就。每个人只有靠发挥自己的长处,努力实践,才能有所成就。因此,评估的首要目标必须是让每个人的能力能充分发挥。只有当一个人的长处为人所知,并受到赏识时,提出以下的问题才有意义:他必须克服哪些缺点,才能发挥长处,有所进步?一个人希望做得更好、懂得更多、表现得不一样,这些需求都非常重要,必须达到这些目标,他才能成为更优秀的强者。

管理者所得到的报酬应该和工作目标息息相关。

这类贡献应该在当时就获得奖励。这类贡献或许无法直接带给企业可衡量的经营成果,但是却能塑造企业精神,提升绩效,而且通常员工都很看重这类贡献,如果管理层不能肯定和奖励这些人,员工会觉得非常不公平。因为伟大的组织之所以有别于一般组织,正是因为其成员有奉献精神。任何组织如果拥有这样的员工,应该暗自庆幸,把原本的薪资上限抛在脑后。针对这类贡献而颁发的奖励应该像美国国会荣誉奖章或英国维多利亚十字勋章一般珍贵、眩目而伟大。

单单靠金钱奖励还不够。无论管理者或一般员工,无论在企业内外,每个人都还需要另外一种奖励──声望和荣耀。

公司规模越大,就越需要局外人的参与。公司内部应该建立起清楚的共识──即使是高层管理职位,都需要定期引进外部人才,而外部人才一旦加入公司,享受到的待遇将和循正常轨道升上来的“老干部”没什么两样。

最终能证明管理层的真诚和认真的是毫不含糊地强调正直的品质,因为领导工作是通过品质才能贯彻实施的。

如果一个人的注意力只集中在人们的弱点上,而不是人们的长处上,这个人绝不能被任命担任管理职务。

如果一个人对“谁是正确的”这一问题比“什么是正确的”这一问题更感兴趣,这个人就不应予以提拔。

管理层不应该任命一个将才智看得比品德更重要的人,因为这是不成熟的表现。管理层也不应该提拔害怕其手下强过自己的人,因为这是一种软弱的表现。管理层绝不应该将对自己的工作没有高标准的人放到管理岗位上,因为这样做会造成人们轻视工作,轻视管理者的能力。

如果一个企业有良好风气,那是因为企业的最高管理层风气良好。

事实上,除非管理层希望某个人的品质成为他的所有下属学习的典范,否则就不应该提拔这个人。

。真正的领导力能够提升个人愿景到更高的境界,提升个人绩效到更高的标准,锻炼一个人的性格,让他超越原来的限制。要为这样的领导奠定良好基础,必须先建立起健全的管理精神,在组织日常运作中确立严格的行为准则和职责,追求高绩效标准,并且尊重个人及其工作。

首席执行官与董事会

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展现出比它的最高主管更宏观的愿景与更卓越的绩效。

而且总裁从参观工厂中学到的,也远比坐在办公室读报告要多得多。他通常都花一天的时间视察工厂,另外一天则拜访那个地区的客户,看看他们有什么不满的地方。

基本原则是,如果你把明日事和今日事混淆在一起,那么就绝对不可能达成目标,更不要说与昨天的事情混合在一起了。

公司在创立之初往往“活在一个人的阴影之下”,但是除非一人当家的领导模式逐渐转变成团队领导模式,否则公司不可能生存和成长。

如果一家公司的最高主管领的薪水比公司第二、第三、第四号人物的薪水高了好几倍,那么你可以肯定地说,这家公司一定管理不善。但是,如果公司最高层的四五位主管的薪资水准十分接近,那么整个经营团队的绩效和士气很可能都很高。

培养管理者

我还没有见过任何方法可以预测一个人的长期发展。

一个人不会因为多增加几项专能,就变成通才,只有视企业为整体,才能提升一个人的视野。

其实真正重要的是自我发展,世上最荒谬的事情莫过于由企业一肩扛下发展员工的责任。真正应该承担这个责任的是个人,要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没有任何企业有能力或有义务取代员工个人自我发展的努力。

所谓教学相长,一个人在教导别人时,往往自己学到的也最多;一个人在试图协助别人开发自我潜能时,也能充分发展自我。的确,在努力培育别人的过程中,管理者才能自我发展,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任何行业的顶尖人物都把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视为他们能留存于世的最引以为豪的纪念碑。

管理的结构

建立组织结构

管理结构在组织上必须以绩效为目标。

应该尽量多让管理者扮演商人的角色,发挥经营绩效,而不是充当官僚;应该通过企业绩效和成果来检验管理者,而非借由行政技巧或专业能力的标准来检验。

如果在专业职位上做太久,一个人的视野会变得比较狭隘,误以为自己那小小的角落已经代表了整个世界。

大企业、小企业和成长中的企业

当企业越来越大时,高层主管的工作就具备了不同的时间特性;企业越大,高层管理团队就必须越往前看。他们在目标设定和实际执行的比例分配上也会有所不同:企业规模越大,高层管理团队就越把重心放在目标设定上,而花更少的时间关注应该如何一步步达成目标。管理层内部的关系改变了,沟通的重心也转移:企业越大,高层越不需要考虑向下沟通的问题,反而必须花费精力建立从最低层的主管到最高主管的向上沟通渠道。

成长的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也正因为成长的问题就是成功的问题。

管理员工和工作

IBM的故事

新技术之赐,我们的确能以同样的人力产出更多的商品,但是推动自动化之后,生产效率和生产力之所以能大幅提升,主要是因为自动化作业以受过高度训练的高级人力取代了训练不足的半技术性员工。

雇用整个人

只有与创世主和自己家庭之间的关系可以优于我们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些才是人生最基本和重要的东西。

人力资源有一种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特性:具有协调、整合、判断和想像的能力。事实上,这是人力资源惟一的特殊优越性;在其他方面,无论是体力、手艺或感知能力上,机器都胜过人力。

人类有办法控制自己究竟要把工作做到多好,以及做多少工作,也就是控制生产的品质和数量。

工作的组织方式必须设法让个人所有的长处、进取心、责任感和能力,都能对群体的绩效和优势有所贡献。

这种平均工作量的观念不可避免地认为,平均工作量就是除了身心障碍者之外,任何人都能完成的工作量,把勉强达到正常标准,却不见得适合或喜欢这份工作的员工拿来当做绩效标准。

人的本性就追求最好的表现,而不是把表现最差的员工变成所有人的榜样。

不幸的是,没有人有办法算出多少辛劳拿到多少酬劳才算公平。

正因为员工也是人,所以根本不可能有公平的劳动力付出这回事。

如果企业真的想要有所获,就必须要求员工不只公平地付出劳动力,而且应该积极奉献。不能只是看到员工默默顺从就罢了,而必须建立积极的团队精神。

企业期望员工不只是被动接受劳动力工作,而必须主动承担达成经营绩效的责任。而且正因为这个要求远高于原先的要求,我们很可能得以实现目标。因为要求越高,表现越好,是人的特性,因此员工能发挥多大的生产力,有很大部分取决于企业对他们的要求有多高。

企业必须有充足的利润,才能经营──这是企业最重要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对自己、对员工的首要义务。

这些观念的基本原则很清楚:必须先假定每个人都想工作,不能假定他们没有工作意愿,这和我们对人性的理解不符。如果不工作的话,大多数人都会面临精神和身体的崩溃瓦解,少数的人能保持完好无恙,是因为他们的内在资源能让他们自己创造工作。从一开始就假定人们不想工作,将导致员工和工作的管理变得毫无希望可言。

人事管理是否已告彻底失败

人并不擅长个别动作,如果把人当成机器工具,那么人类就是设计拙劣的机器。

人的特殊贡献往往在于人能够完成许多不同的动作,具备整合、平衡、控制、衡量和判断的能力。我们必须分析、研究、改进个别的操作,但是只有当工作不是由机械化的个别作业所组成,能够发挥人的特质时,才能有效地运用人力资源。

但是我们知道,改变是不可避免的;的确,企业的主要功能就是带动改变。

新技术要求雇佣最少的生产人员,但员工必须有能力从事大规模的规划工作。

创造巅峰绩效的组织

针对机械性工作,以机械化为原则;针对人的工作,则以整合为原则。

低层和高层工作或低薪和高薪的工作,主要的差别应该在于例行、重复性事务与需要技巧或判断的工作各占多少比例,要求具备的技能和判断力有多高,以及承担的职责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说,如果缺乏必要的技能或判断错误的话,会对组织整体绩效产生多大的影响。

只要能够将整合好的工作组织成为一个人的工作,那么就很容易发挥良好的效能。

当工作变得太庞大、太复杂,也太繁重,以至于个人无法负荷时,就应由一群人以有组织的团队形态来完成工作,而不是用机械化的方式把一群个人连接在一起。

人类不但在精神和心理方面需要工作,而且每个人通常都想做一点事情。

过去有的人认为,企业可以把工作组织得完全不受个人的贡献、技能、判断的影响。在新科技下,这样的观念再也站不住脚,因为这类工作不应该由人来做,而应该交由机器来完成。

激励员工创造最佳绩效

惟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员工的责任感,而非满意度。

当员工已经有意愿要追求更高绩效时,发奖金才能导致更高的产出,否则反而有破坏力。

员工想不想承担责任根本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企业必须要求员工负起责任。

有系统而慎重地持续安排员工到适当的职位上,从来都是激发员工干劲的先决条件。最能有效刺激员工改善工作绩效、带给他工作上的自豪感与成就感的,莫过于分派他高要求的职务。只求过关就好,往往消磨员工的干劲;通过努力不懈和发挥能力,专注于达到最高要求,总是能激发员工的干劲,这并不表示我们不应该鞭策员工工作,相反,我们应该让他们自我鞭策。惟一的办法是提升他们的愿景,把焦点放在更高的目标上。

IBM决定取消通行标准,让员工决定自己的工作标准,是很正确的做法,而结果也证实了这点。IBM的成功显示产业界应该更进一步为员工设定真正的工作目标,而不是设定产出标准。我们或许应该从员工需要有什么贡献着手,而不是从员工实际上能做什么着手。针对每一个职务,我们都应该有办法说明这个职务对于达成部门、工厂、公司的目标应该有什么贡献。因为新技术带来的新工作,必须以目标来取代最低生产标准。但是即使是今天组装厂中的机械性工作,如果我们在工作中加上一些技能和判断上的挑战,仍然可以设定有意义的目标。要激励员工达成最高绩效,同样重要的是,管理者也必须针对决定员工表现能力的各种管理功能,设定高绩效标准。

最打击员工士气的事情莫过于,管理者像无头苍蝇般瞎忙时,却让员工闲在那儿无所事事──无论员工表面上多么庆幸可以领薪水不做事,在他们眼中,这充分显现了管理者的无能。妥善拟订进度,让员工随时都有事可做,可不是一件小事;让设备保持在一流状态,勤于保养,或在机器有故障时,能立刻修好,也不是小事。最能激励员工绩效的就是把内部管理事务处理得无懈可击,通过这些活动向员工展现管理者的才干和他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也直接反映出管理者的能力和标准。

管理能力的第一个考验,就是管理者是否有能力让员工在干扰最小的情况下,发挥工作最大的效益。最浪费成本的莫过于办公室主管一早上班后,让部属等着他看完所有的信件,并且加以分类,到了下午才拼命压迫下属赶工,以弥补上午损失的时间。

员工必须有能力控制、衡量和引导自己的表现,应该知道自己的表现如何,而不必等别人来告诉他。

但是企业也必须设法让员工为后果负责,他应该知道自己的工作和整体有何关联,他也应该知道他对于企业有何贡献,以及通过企业对社会有何贡献。

如果缺乏信息,员工就没有足够的诱因和方法来提升绩效。

不过管理者仍然应该尽量提供信息──不是因为员工要求看到这些数据,而是因为这么做才符合公司最大利益。

只有当员工拥有管理者的愿景时,也就是说,如果员工能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待企业,认为自己的绩效将影响企业的兴衰存亡,那么他才会承担起达到最高绩效的责任。

自豪感和成就感都必须源自于工作本身,无法衍生自工作以外的事物。

当员工确实做了值得骄傲的事情时,他们才会感到骄傲,否则就是不诚实,反而有杀伤力。只有当员工确实有所成就时,他们才会有成就感,也只有当他们承担了重要的任务时,他们才会觉得自己重要。

我们有充分证据显示,如果负责执行工作的人能预先参与工作的规划,那么计划将会更加完善,这正是“工作简化”技术的精髓所在。

管理者需要忙的事情已经够多了,不需要在运营重任之外,还负责规划其他非经营性质的活动。更何况要办好社区活动,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和人力,如果全部由管理者操控,而不是让员工充分发挥热情和才干,将会格外招致批评与不满。

在办公室中消除恐惧是件好事,但是单单消除恐惧还不够,我们需要更积极的激励措施──包括慎重的职务安排、高绩效标准、提供员工自我控制的充足信息,以及员工能像负责任的公民一般,参与工厂社区的事务。

经济层面

员工必须了解,他们的工作完全系于企业的利润,企业有利可图时,员工的工作才会更好、更有保障、更愉快。

然而工作才是员工在企业中真正拥有的东西,利润分享或股权分享都不是核心,只是附加品而已。

专业人员

优秀的专业人员往往对行政管理人员缺乏敬意,他敬佩的是在专业领域中表现比他优秀的人。提拔表现优异的专业人员到管理职位上,常常毁掉了出色的专业人才,却没有培养出优秀的管理人才。

公司给员工的待遇应该根据他们对公司的贡献来决定,而不是根据管理职位高低来决定。

当一名管理者意味着什么

管理者及其工作

管理者的第二项任务是协调每个决策和行动的长远的需求和眼前的需求。

他必须确立组织中每个人都有适用的衡量标准,并把衡量标准重心放在整个组织的绩效上,同时也放在个人工作绩效上,并协助个人达到绩效。他分析员工表现,也评估及诠释他们的表现。

或许最重要的是,他们必须尊重语言,把语言当做人类最宝贵的天赋与遗产。管理者必须了解修辞学的传统定义乃是:“促使人类的心灵去热爱真实知识的艺术。”管理者如果不能通过书写和口头文字或明确的数据来激励部属,就不可能成为成功的管理者。

花很多时间彻底思考应该设定目标的领域,花更多时间有系统地思考如何解决一再出现的老问题。

大多数的管理者都要花很多时间来评估部属的工作绩效与工作品质。然而善用时间的人却不会如此,他们每年对下属做一次系统化的评估。只需要几个小时,许多需要判断的决策──包括部属的薪资、升迁或工作分派等问题──就能获得解答。

善用时间的管理者花在和上司沟通的时间远多于和下属沟通的时间。他们希望和部属保持良好的沟通,但是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做到。他们不和下属讨论自己的问题,但是却懂得如何让下属主动谈论他们的问题。例如,他们每隔半年阅读“给上司的一封信”,每位下属都在信中设定自己的目标、计划,并说明上司所做的事情中,哪些会提供助力,哪些会形成阻力。他们可能每半年都和每位下属花一整天的时间,仔细沟通“给上司的一封信”中所讨论的内容。结果,他们在其他时候就不需要经常担心和下属沟通的问题。

管理者的角色却比较像父母或教师,在这类关系中,仅仅公平对待还不够,诚实正直的品格才是关键。

标准定义是,如果一个人要为他人和他人的工作承担责任,那么他就是一位管理者。

做决策

管理者关心的不是知识,而是绩效。

解决方案的目标必须反映企业目标,聚焦于经营绩效和经营成果上,在短期的未来和长期的未来之间取得平衡,并且将企业整体以及经营企业所需的活动一起纳入考虑。

未来的管理者

只有具备了设定目标和组织、沟通、激励员工,以及衡量绩效及培养人才的经验,管理的各项工作才有意义,否则这些就只是形式化、抽象而沉闷的工作。

管理者不只通过知识、能力和技巧来领导部属,同时也通过愿景、勇气、责任感和诚实正直的品格来领导。

管理层的责任

企业对社会的首要责任是盈利,几乎同等重要的是成长的必要性。企业是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器官。企业管理层必须获得充足的利润,以抵消经济活动的风险,保持创造财富的资源不受损害。此外,还必须增强资源创造财富的能力,从而增加社会的财富。

如果某个企业未能获得足够的利润,社会就不得不承担这部分损失。假如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未能取得应有的成果,那么社会就会变得贫困虚弱。

公司不能自称(绝对不可自称)是员工的家、归宿、信仰、生命或命运。公司也不可以干预员工个人的私生活或者员工的公民权。

总结

以下都是摘抄,字字珠玑。

企业的本质,即决定企业性质的最重要原则,是经济绩效。

最终检验管理的是企业的绩效。惟一能证明这一点的是成就而不是知识。

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适当的定义:创造顾客。

由于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任何企业都有两个基本功能,而且也只有这两个基本功能:营销和创新。

顾客是企业的基石,是企业存活的命脉,只有顾客才能创造就业机会。社会将能创造财富的资源托付给企业,也是为了满足顾客需求。

企业的第二个功能是创新,也就是提供更好更多的商品及服务。对企业而言,只提供产品和服务还不够,必须提供更好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才行。企业不一定需要成长壮大,但是企业必须不断进步,变得更好。

包括销售、会计、质量控制或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所有部门都应该担负明确的创新责任,建立清楚的创新目标,对公司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有所贡献,并且努力不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精益求精。

利润不是原因,利润是结果──是企业在营销、创新和生产力方面的绩效结果。同时,利润也是对企业经营绩效惟一可能的检验方式。

企业的首要任务是求生存。

我们的事业是什么,并非由生产者决定,而是由消费者来决定;不是靠公司名称、地位或规章来定义,而是由顾客购买商品或服务时获得满足的需求来定义。

今天还有哪些顾客需求无法从现有的产品和服务中获得充分满足?能否提出这个问题,并且正确回答问题,通常就是持续成长的公司和只能搭上经济繁荣或产业兴盛的潮流乘势而起的公司真正的差别所在。

企业原本就是人类的社会组织,企业的经营绩效也就是人表现出来的成绩。

利润确实是企业绩效的最终检验。

每个企业最重要的共同目标是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凡是能促进社会进步与繁荣的也都能增强企业实力,带给企业繁荣与利润。

在“新式”大规模生产和流程生产的系统中,根本不可能由中央一手控制企业所有的功能,因为所有的部门在每个生产阶段中都必须密切合作,因此必须由各部门代表组成小组,同时处理有关设计、生产、营销和组织的问题。小组成员必须一方面了解自己部门的工作,并且随时都明白部门工作对于整个企业的影响。

管理者必须了解根据企业目标,他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绩效,而他的上司也必须知道应该要求和期望他有什么贡献,并据此评判他的绩效。

但是这种努力提高专业水准的做法也会带来危险,可能导致员工的愿景和努力偏离了企业整体目标,而把职能性工作本身当成目的。

高效能的企业管理层必须将公司所有管理者的愿景和努力导入一致的方向,确定每位管理者了解公司要求达到的成果,而且他的上司也知道应该预期下属达到哪些目标。

从“大老板”到工厂领班或高级职员,每位管理者都需要有明确的目标,而且必须在目标中列出所管辖单位应该达到的绩效,说明他和他的单位应该有什么贡献,才能协助其他单位达成目标。目标中还应该包括管理者期望其他单位有什么贡献,以协助他们达到目标。也就是说,目标从一开始就应该强调团队合作和团队成果。

管理者的工作是为整体绩效负责──换句话说,当他在切割石材时,他其实是在“建造一座大教堂”。

每位管理者的目标都应该说明他对于公司所有经营目标的贡献。

每位管理者必须自行发展和设定单位的目标。

正因为管理者的目标必须反映企业需要达到的目标,而不只是反映个别主管的需求,管理者必须以积极的态度,认同企业目标。他必须了解公司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对他有什么期望,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期望,企业用什么来衡量他的绩效,以及如何衡量。每个单位的各级管理者都必须来一次“思想交流”。

这件事太重要了,我认识的几位高效能的企业高层管理者还更进一步,要求下属每年要给上司写两封信。在信中,每位管理者首先说明他认为上司和自己的工作目标分别是什么,然后提出自己应该达到哪些工作绩效。接下来,他列出需要做哪些事情,才能达到目标,以及他认为在自己的单位中,有哪些主要的障碍,同时也列出上司和公司做的哪些事情对他会形成助力,哪些又会构成阻力。最后,他概要叙述明年要做哪些工作,以达到目标。如果上司接受信中的陈述,这封信就变成他进行管理工作的章程。

为了控制自己的绩效,管理者单单了解自己的目标还不够,还必须有能力针对目标,衡量自己的绩效和成果。所有公司都应该针对每个关键领域向管理者提供清楚统一的绩效评估方式。绩效评估方式不一定都是严谨精确的量化指标,但是却必须清楚、简单而合理,而且必须和目标相关,能够将员工的注意力和努力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同时还必须很好衡量,至少大家知道误差范围有多大。换句话说,绩效评估方式必须是不言而喻的,不需要复杂的说明或充满哲理的讨 论,就很容易了解。

每位管理者都应该具备评估自己绩效所需的信息,而且应该及早收到这类信息,因此才能及时修正做法,以达到预定目标。这类信息应该直接提供给管理者,而非他的上司;这类信息是自我控制的工具,而不是上级控制下属的工具。

每位管理者都应该具备评估自己绩效所需的信息,而且应该及早收到这类信息,因此才能及时修正做法,以达到预定目标。这类信息应该直接提供给管理者,而非他的上司;这类信息是自我控制的工具,而不是上级控制下属的工具。

在限制范围内,每位管理者必须能自由决定该做的事,而且只有当管理者能获得有关部门作业的充分信息时,他才能为成果负起百分之百的责任。

最常见的误用方式是把报告和程序当做上级控制下属的工具,尤其是纯为提供信息给高级主管而交的每天例行报告更是如此。

最后,报告和程序应该是填表者的工具,而不能用来衡量他们的绩效。

企业需要的管理原则是:能让个人充分发挥特长,凝聚共同的愿景和一致的努力方向,建立团队合作,调和个人目标和共同福祉的原则。

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是惟一能做到这点的管理原则,能让追求共同福祉成为每位管理者的目标,以更严格、更精确和更有效的内部控制取代外部控制。管理者的工作动机不再是因为别人命令他或说服他去做某件事情,而是因为管理者的任务本身必须达到这样的目标。他不再只是听命行事,而是自己决定必须这么做。换句话说,他以自由人的身份采取行动。

管理者的工作应该以能够达成公司目标的任务为基础,是实质工作,能对企业的成功产生明显而且可以清楚衡量的贡献。

管理者必须能够指着企业最终成果说:“这部分就是我的贡献。”

高层管理工作是基本管理工作衍生出来的产物,目的是协助第一线管理者做好他们的工作。如果从企业的结构和组织上来看,第一线管理者才是所有权责的中心,只有第一线管理者无法亲自完成的工作才会向上交由高层管理者来完成。因此可以说,第一线管理者是组织的基因,所有高层的器官都是由基因预先设定,也从基因发展而成。

每位管理者都有一项任务──对上级单位的需求有所贡献,以达上级的目标。的确,这是他的首要任务,他也据此发展出自己的工作目标。

他还需要协助下属管理者充分发挥能力,以及为明日的管理任务做准备。这些责任都很繁重,但却不是其他人(下属)的工作责任,而是主管自己的工作责任。这些责任隐含在管理者自己的工作中,而不是在部属的工作中。

最后则是对于下属管理者应负的责任。他首先必须确定他们了解他的要求,帮助他们设定工作目标,并达成目标。因此他必须负责让下属获得必需的工具、人员和信息,提出建议和忠告,并在必要的时候,教导他们如何表现得更出色。

如果需要用一个词来定义这种上对下的关系,“协助”将是最接近的字眼。的确,许多成功的公司──其中最著名的是IBM公司──称管理者为下属的“助手”。出于目标管理上的必要性,每个部属都必须为自己的工作负责,他们的绩效和成果归他们自己所有,同时也承担达成目标的责任,但是上级主管的责任是尽一切力量,帮助下属达成目标。

每个人都是从错误中学习,越优秀的人才犯的错越多,因为他比较愿意尝试新事物。我绝对不会 把从未犯错的人升到高层领导岗位上,因为没有犯过大错的人必然是平庸之辈。更糟糕的是,没有犯过错的人将不会学到如何及早找出错误,并且改正错误。

因此管理者需要系统化的评估方式,否则他就会浪费太多时间做决定,而且仍然依赖直觉而非知识来做决定。下属也必须要求主管制定这些决策时是出于理性,而不是单凭直觉行事,因为这些决策说明了上司对他们的期望以及重视的目标。

评估应该是主管的责任,也永远都应该把焦点放在改善绩效上。

强调“潜能”、“性格”和“承诺”的评估方式,都是在滥用评估。

一个人不可能通过他所没有的能力来完成任何事情,一个人也不可能什么都不做,而能达到任何成就。每个人只有靠发挥自己的长处,努力实践,才能有所成就。因此,评估的首要目标必须是让每个人的能力能充分发挥。只有当一个人的长处为人所知,并受到赏识时,提出以下的问题才有意义:他必须克服哪些缺点,才能发挥长处,有所进步?一个人希望做得更好、懂得更多、表现得不一样,这些需求都非常重要,必须达到这些目标,他才能成为更优秀的强者。

这类贡献应该在当时就获得奖励。这类贡献或许无法直接带给企业可衡量的经营成果,但是却能塑造企业精神,提升绩效,而且通常员工都很看重这类贡献,如果管理层不能肯定和奖励这些人,员工会觉得非常不公平。因为伟大的组织之所以有别于一般组织,正是因为其成员有奉献精神。任何组织如果拥有这样的员工,应该暗自庆幸,把原本的薪资上限抛在脑后。针对这类贡献而颁发的奖励应该像美国国会荣誉奖章或英国维多利亚十字勋章一般珍贵、眩目而伟大。

公司规模越大,就越需要局外人的参与。公司内部应该建立起清楚的共识──即使是高层管理职位,都需要定期引进外部人才,而外部人才一旦加入公司,享受到的待遇将和循正常轨道升上来的“老干部”没什么两样。

其实真正重要的是自我发展,世上最荒谬的事情莫过于由企业一肩扛下发展员工的责任。真正应该承担这个责任的是个人,要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没有任何企业有能力或有义务取代员工个人自我发展的努力。

人力资源有一种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特性:具有协调、整合、判断和想像的能力。事实上,这是人力资源惟一的特殊优越性;在其他方面,无论是体力、手艺或感知能力上,机器都胜过人力。

人的本性就追求最好的表现,而不是把表现最差的员工变成所有人的榜样。

企业期望员工不只是被动接受劳动力工作,而必须主动承担达成经营绩效的责任。而且正因为这个要求远高于原先的要求,我们很可能得以实现目标。因为要求越高,表现越好,是人的特性,因此员工能发挥多大的生产力,有很大部分取决于企业对他们的要求有多高。

企业必须有充足的利润,才能经营──这是企业最重要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对自己、对员工的首要义务。

这些观念的基本原则很清楚:必须先假定每个人都想工作,不能假定他们没有工作意愿,这和我们对人性的理解不符。如果不工作的话,大多数人都会面临精神和身体的崩溃瓦解,少数的人能保持完好无恙,是因为他们的内在资源能让他们自己创造工作。从一开始就假定人们不想工作,将导致员工和工作的管理变得毫无希望可言。

人类不但在精神和心理方面需要工作,而且每个人通常都想做一点事情。

惟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员工的责任感,而非满意度。

当员工已经有意愿要追求更高绩效时,发奖金才能导致更高的产出,否则反而有破坏力。

有系统而慎重地持续安排员工到适当的职位上,从来都是激发员工干劲的先决条件。最能有效刺激员工改善工作绩效、带给他工作上的自豪感与成就感的,莫过于分派他高要求的职务。只求过关就好,往往消磨员工的干劲;通过努力不懈和发挥能力,专注于达到最高要求,总是能激发员工的干劲,这并不表示我们不应该鞭策员工工作,相反,我们应该让他们自我鞭策。惟一的办法是提升他们的愿景,把焦点放在更高的目标上。

IBM决定取消通行标准,让员工决定自己的工作标准,是很正确的做法,而结果也证实了这点。IBM的成功显示产业界应该更进一步为员工设定真正的工作目标,而不是设定产出标准。我们或许应该从员工需要有什么贡献着手,而不是从员工实际上能做什么着手。针对每一个职务,我们都应该有办法说明这个职务对于达成部门、工厂、公司的目标应该有什么贡献。因为新技术带来的新工作,必须以目标来取代最低生产标准。但是即使是今天组装厂中的机械性工作,如果我们在工作中加上一些技能和判断上的挑战,仍然可以设定有意义的目标。要激励员工达成最高绩效,同样重要的是,管理者也必须针对决定员工表现能力的各种管理功能,设定高绩效标准。

最打击员工士气的事情莫过于,管理者像无头苍蝇般瞎忙时,却让员工闲在那儿无所事事──无论员工表面上多么庆幸可以领薪水不做事,在他们眼中,这充分显现了管理者的无能。妥善拟订进度,让员工随时都有事可做,可不是一件小事;让设备保持在一流状态,勤于保养,或在机器有故障时,能立刻修好,也不是小事。最能激励员工绩效的就是把内部管理事务处理得无懈可击,通过这些活动向员工展现管理者的才干和他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也直接反映出管理者的能力和标准。

管理能力的第一个考验,就是管理者是否有能力让员工在干扰最小的情况下,发挥工作最大的效益。最浪费成本的莫过于办公室主管一早上班后,让部属等着他看完所有的信件,并且加以分类,到了下午才拼命压迫下属赶工,以弥补上午损失的时间。

员工必须有能力控制、衡量和引导自己的表现,应该知道自己的表现如何,而不必等别人来告诉他。

但是企业也必须设法让员工为后果负责,他应该知道自己的工作和整体有何关联,他也应该知道他对于企业有何贡献,以及通过企业对社会有何贡献。

如果缺乏信息,员工就没有足够的诱因和方法来提升绩效。

不过管理者仍然应该尽量提供信息──不是因为员工要求看到这些数据,而是因为这么做才符合公司最大利益。

只有当员工拥有管理者的愿景时,也就是说,如果员工能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待企业,认为自己的绩效将影响企业的兴衰存亡,那么他才会承担起达到最高绩效的责任。

在办公室中消除恐惧是件好事,但是单单消除恐惧还不够,我们需要更积极的激励措施──包括慎重的职务安排、高绩效标准、提供员工自我控制的充足信息,以及员工能像负责任的公民一般,参与工厂社区的事务。

员工必须了解,他们的工作完全系于企业的利润,企业有利可图时,员工的工作才会更好、更有保障、更愉快。

然而工作才是员工在企业中真正拥有的东西,利润分享或股权分享都不是核心,只是附加品而已。

公司给员工的待遇应该根据他们对公司的贡献来决定,而不是根据管理职位高低来决定。

大多数的管理者都要花很多时间来评估部属的工作绩效与工作品质。然而善用时间的人却不会如此,他们每年对下属做一次系统化的评估。只需要几个小时,许多需要判断的决策──包括部属的薪资、升迁或工作分派等问题──就能获得解答。

善用时间的管理者花在和上司沟通的时间远多于和下属沟通的时间。他们希望和部属保持良好的沟通,但是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做到。他们不和下属讨论自己的问题,但是却懂得如何让下属主动谈论他们的问题。例如,他们每隔半年阅读“给上司的一封信”,每位下属都在信中设定自己的目标、计划,并说明上司所做的事情中,哪些会提供助力,哪些会形成阻力。他们可能每半年都和每位下属花一整天的时间,仔细沟通“给上司的一封信”中所讨论的内容。结果,他们在其他时候就不需要经常担心和下属沟通的问题。

解决方案的目标必须反映企业目标,聚焦于经营绩效和经营成果上,在短期的未来和长期的未来之间取得平衡,并且将企业整体以及经营企业所需的活动一起纳入考虑。

企业对社会的首要责任是盈利,几乎同等重要的是成长的必要性。企业是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器官。企业管理层必须获得充足的利润,以抵消经济活动的风险,保持创造财富的资源不受损害。此外,还必须增强资源创造财富的能力,从而增加社会的财富。

如果某个企业未能获得足够的利润,社会就不得不承担这部分损失。假如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未能取得应有的成果,那么社会就会变得贫困虚弱。

公司不能自称(绝对不可自称)是员工的家、归宿、信仰、生命或命运。公司也不可以干预员工个人的私生活或者员工的公民权。


License: CC BY-SA 4.0

Contact